导读 : 这位以画作闻名于世的艺术大师,如今有越来越多在其他方面的特长开始为人所知——他研究几何、解剖人体,还设计飞行器、装甲车。而且无论哪一项,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都算是超...
这位以画作闻名于世的艺术大师,如今有越来越多在其他方面的特长开始为人所知——他研究几何、解剖人体,还设计飞行器、装甲车。而且无论哪一项,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都算是超前的水平。 他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,是工程师还是解剖学家? 500年前的5月2日,达·芬奇去世。500年后,人们似乎仍很难给达·芬奇一个精确的定位。
达·芬奇自己怎么看呢? 即将三十岁那年,达·芬奇在写给米兰统治者的一封求职信中,用前十段文字极力推销自己作为工程师的专长,包括设计桥梁、水道、大炮、装甲车辆,还有公共设施。 直到第十一段的结尾处,他才提到自己是一位艺术家:“在绘画领域,我也无所不能。”
勤奋的拖延症患者 事实上,写下这封求职信时,达·芬奇对自己的绘画事业并不满意。 1477年,二十多岁的达·芬奇开设了自己的画室,只是并不成功。在这之后的五年间,他只接到了三份委托订单,其中一件从未开始,另外两件半途而废。 如果用今天的说法形容达·芬奇,“拖延症患者”这个词并不为过。 只不过,即便是那半途而废的作品如今也成了艺术史上的名作,其中一件就是《三博士朝圣》。 1481年,达·芬奇接受了一所修道院的委托创作该画。
由于当时达·芬奇的“拖延症”已名声在外,修道院与其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,要画家自己先支付“颜料、金料和其他相关费用”,同时还限定了创作时间,如若无法如期交付,已创作完成的部分就会被没收,而且得不到任何补偿。 达·芬奇为此准备了多张草图,并探索人物各种不同的手势、身体扭转的方式和表情。在一幅草图中,他勾画了透视线。 《列奥纳多·达·芬奇传》的作者感叹:“精确程度简直不可思议,就算是一幅正式完成的作品也无须如此。” 而画作的底稿仍在诸多草图的基础上做了不少修改。在不断修正中完成粉笔底稿后,达·芬奇用细笔刷勾勒轮廓,并在阴影部分涂上淡蓝色。然后,他继续画了天空、一些人物的重点部分以及建筑的局部。 研究考证,该画底稿中的人物超过六十个,随着创作的进行,达·芬奇减少了背景中的人物数量,将战士或建筑工人的群像缩减为几个比例更大的人物形象,但这样仍需要绘制超过三十个人物。 这样的工作量不可谓不勤奋了。事实上,达·芬奇也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句子——切记,先求得勤奋,勿贪图捷径。 可七个月后,这幅被后世认为是开创新的绘画风格的作品还是半途而废了。 今天的人们无从得知画作未能最终完成的真正原因。一个可能的猜测是,完成这幅画对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太过艰巨。 也有研究者认为,这其实反映了达·芬奇“更喜欢构思,而不是执行”的特点。 事实上,在达·芬奇这段时间的笔记中,你能感受到他的沮丧、失望,甚至是痛苦。 “我们从不缺少计量这些苦日子的工具,如果这些时光给世人留下任何关于我们的记忆,它们就没有被虚度,我们也应该为此感到庆幸。”他写道。 他甚至还在笔记中抄写了一段但丁的《神曲·地域篇》——“改掉这懒散的毛病吧,”老师说,“没羞耻的人!坐在羽绒垫子上,躺在毯子下面,如何扬名天下;没有声名,人生就是虚度,在世上留下的尾迹,犹如水中的泡沫或风中的烟雾。”
画家的自我修养 在谈到绘画时,追求完美的达·芬奇对自己要求颇高,也因此常常展示出自己理性思考的一面。 “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,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,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一切东西,却对它们一无所知。”他在笔记中这样写道。 在达·芬奇看来,画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。为此,他甚至会像研究几何、物理那样研究光影的变化。 |
日本拍卖的闭合向开放
大师门下弟子多
愿文物流失之殇不再继续
艺术是谎言 但它述说真理
警惕美术界的十大套路评论
香港巴塞尔前夕对谈 世界最大艺博会有何野
为什么说汉字的演变丰富了书法艺术
达芬奇逝世500周年 勤奋的拖延症患者
离开故宫21天后的单霁翔
画坛仙人熊谷守一:拙劣也是绘画的一部分